圣白树花开

敦刻尔克是哪里的(敦刻尔克是哪里的港口)

如何评价电影《敦刻尔克》

这是一部超越优秀的悬疑片。

虽然说片名是敦刻尔克,故事要讲的也是敦刻尔克的故事,但是在整个观影过程中,我感受到最强烈的感觉—压迫感。

敦刻尔克是哪里的(敦刻尔克是哪里的港口)-图1

开头不带任何人物铺垫的直接进入,一张小的传单表明了40万联军的处境,他们已经无路可逃。突然枪声四起,本来还有几个同伴转眼只剩下自己。

随时会被看不到的敌人打死的恐慌、天上尖啸着的轰炸机、没有一处地方是安全的。加上一直在线的表的嘀嗒嘀嗒的声音,甚至感觉到一种喘不过气的压迫感。因为好像什么都不做会死,也好像做什么都逃不过会死的命运。(这个片子一定要看IMAX,这种体验实在真实)

那很奇怪的是,为什么一个我们都已经知道故事结局的故事,还能有如此强烈的悬疑感呢?

因为故事的结局是肯定的,但是我们看到的这几个人命运,却是难以预测的啊!在经历了街头死一队、海滩炸死一堆、船上淹死半船。天知道这几个人能不能活下来。这时他们悬而未决的命运,他们的生死,就是悬疑。

而在经历如此多的危险之后,我们,也就是观众,已经被完全带入了电影之中。这里不得不说,因为悬疑,我们好奇心起从而代入感深;又因为代入感深而感到自己与之休戚与共,反而更添惊悚。所以说,厉害了。

敦刻尔克是哪里的(敦刻尔克是哪里的港口)-图2

但只做到这点我也不用夸诺兰了。有人提到去年梅尔吉布森的《血战钢锯岭》。虽说在类型上,两者都被加上了“战争”的标签。在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,这两部电影是两部完全相反的电影。

先讲共同点,《血战钢锯岭》和《敦刻尔克》都把战争场面表现的无比真实。在看前者的时候会震惊,一起训练几个月的战友,刚冲上悬崖就死了。被流弹射死、被炸弹炸死。死得那么轻易那么随便,看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。这里的战场无比残酷,完全没有道理可讲,简直可怕。

而后者,也是用着近乎冷漠的眼光注视战场上发生的一切,海水里冲上来的尸体、海滩上堆着人堆,无比写实的表现着战争的残酷。

而不同点就在于,《血战钢锯岭》是讲述由安德鲁加菲尔德扮演的戴斯蒙德 多斯,在如此残酷的战场上已一己之力不开一枪救下了75个战友的故事。这是多么激励人心多么传奇,同时,也多么个人英雄主义啊。

敦刻尔克是哪里的(敦刻尔克是哪里的港口)-图3

我喜欢看,场面大气势宏伟,摄影画面极棒!

终于,是的,终于,备受期待的诺兰新作《敦刻尔克》要上映了。

这部早在7月份就已经登录美国大银幕的电影,从宣布开拍那一刻起,就受到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期待。

这其中,被称为“诺兰粉”的一大批观众,更是对这部电影抱持了巨大的热情。甚至有不少人在电影还未上映之前,就发出了惊叹:诺兰又一神作!

而在这样的惊叹之外,又有另外一种声音在飘荡:这是诺兰最平庸的一部作品!

那么问题来了,诺兰导演的这部《敦刻尔克》,到底是神作,还是平庸之作呢?

九个看点分析:

诺兰电影,必属精品!

8月31日凌晨,观看克里斯托弗·诺兰的电影《敦刻尔克》,观影完毕后全场热烈的掌声令人感受到了诺兰电影的强大,简直就是一部有信念有灵魂的作品。影片全程无尿点,找不到任何吐槽的地方,场面与剧情相互呼应。环环相扣,令人沸腾。海陆空军民一体化展示整体场面和剧情。

亮点一:台词真是忒少了!

开场没有什么宏大的开场效果,在平稳几分钟后枪声响起,直接进入主题,一点都不拖泥带水,直接带入,毫无瑕疵。从开场好长时间第一句台词:我是英国人。英国人!然后在整体100多分钟的剧情中,大家的台词简直少到想哭。但是每一句台词都震撼到了我的内心。

战争没有公平可言,是恐惧,是贪心...虽然很短但是能看到战争的环境中,真真切切的人性,没有一丝的虚假,描述的就是这么真实。触动很大!

亮点二:海陆空军民一体化

海军:那位灵魂人物的海军将军在最后的一句:快走吧小伙子,现在不分上下级了,再不走还想和德军一起走吗?严肃中带着一丝幽默。最后一句留下来我还要帮助法国人,顿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动依旧对这位将军的敬佩之情,油然而生,那种骨子里的情怀一下子就控制不住就要迸发了。

诺兰大神的戏,剧情不烧脑,感官不刺激,没有血肉横飞,没有枪林弹雨,坚持真人实景,把CG特效渲染减到了最少。全片有的只是关于生死渡劫,能否此岸到彼岸的悬疑片。

1940年,二战初期,闪电战将英法联军全线溃败,40万士兵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,家就在一海之隔的对岸。面对绝境,英国政府发动驳船、拖船、货船、客轮、渔船、汽艇乃至私人游艇,为拯救有生力量,为命运背水一战。

2015年,诺兰亲自操刀写出了《敦刻尔克》的剧本,这是迄今为止他最短的电影剧本,仅仅76页,长度只有之前作品的一半左右。

一个故事三个视角,三段时间,陆地上的一周,海上的一天,以及天上的一小时。大神对于时间的调度在此前的《记忆碎片》和《盗梦空间》就彰显的淋漓尽致,而这次,大神慎重小心使用了宏大叙事功力。电影和时间的关系,如同痴缠的爱人彼此对于爱的不同想象,你的爱也许是一天一天,一刻一刻,但我的却是一念一念间。

没有敦刻尔克的撤退,也就没有四年后的诺曼底登陆,正如丘吉尔在向议会报告中说道:“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,这次撤退孕育着胜利。”

叙事技巧、音乐情绪、油画画质,乃至个体命运的关注,士兵们没名字,没眼泪,有贪婪,有恐惧,有人性的本真,有对家和生的渴望,没有煽情,只有真情。看不到大人物,没有领袖、没有传奇,没有敌军,看到的只是敌机、鱼雷、不长眼的子弹和爆炸后的火海,甚至是BGM共同营造出一种无形胜有形的恐惧和压抑。那些没有名字,却无比鲜活的生命。不关心他们从哪里来,他们是谁,将来会成为谁,只关心这当下,他们能渡过劫难吗?极端战争中,看众生的无情与有情。

跨学科的导演诺兰,用几何视角来审视影片结构,陆地、海面还有空中,时时刻刻牵动着观众的紧张感,无处不在,不断拉升,悬念无限上升,而那些滑奏的影阶,低沉、深入海底般的忧伤,让我一次次心弦紧绷,并坠入导演设置好的深渊之中,从视听即感受到苦痛挣扎。导演称这种效果为“雪球效应”,故事和音乐共振越来越强之后,直到观众无法承受。

全片的转场,用了将军的深蓝色眼神,目测有15秒的眼神戏,升起了无限光明,当如炬的目光投向远方,看见海面上浮起那影影绰绰,那如叶小舟,看见了祖国,来自彼岸的支援,那是家的温暖和希望。

敦刻尔克港位于法国北部诺尔省,历史上的敦刻尔克与著名的“发电机计划”紧紧相连。1940年5月21日,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,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,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。

导演克里斯托弗·诺兰说过

为什么他说敦刻尔克伟大呢?因为从当时的情境来看,上有德国空军不断的袭扰,正面有德军主力部队进攻,而想逃出生天,只有海路。

但当时的军舰完全没有能力运走40万人,而且庞大的驱逐舰很容易成为德国空军的活靶子,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,大型军舰几乎沉没殆尽。

最后完成这一项任务的,是数以千计的渔船、游船、小型护航船、扫雷艇、拖网渔船……夸张的讲,英格兰所有能漂浮的东西,全部都去了敦刻尔克。

这就是人民创造的战争奇迹,虽然敦刻尔克只是战略性撤退,或者说的直白点,是凄惨无比的溃败,但正是30多万人的成功撤退,使英法联军保留了有生力量。

说回电影,《敦刻尔克》有惊喜也有失望,惊喜的是诺兰大神在一部现实题材的战争影片中依然可以炫技,用三条时间线从三个不同视角来展现这场大撤退。平民、溃败的军人、飞行员,每个人在这场大撤退中角色不同,使得影片各方面做到了均衡。

失望的是,要不是台词提醒我《敦刻尔克》讲的是30万人大撤退,我还以为是3000人呢。场面很大,格局太小。30万人的溃败,那会是何等惨状,但影片中几乎没有表现到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敦刻尔克是哪里的港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

本站非盈利性质,与其它任何公司或商标无任何形式关联或合作。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:83115484#qq.com,#换成@就是邮箱
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4dazui.com/news/20241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