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白树花开

兰亭序现在在哪里(兰亭序现在在哪里保存)

古代没有复印机,兰亭集序原稿也早就消失,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是如何流传下来的

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人的法帖,都不是原作,很多都是高仿的。《兰亭序》是王羲之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,早在唐代就被李世民搜刮走了,至今下落不明,不知是在他的墓中还是遗失在民间。关于《兰亭序》的众多传闻和考证可以去“翰墨今香”的头条号中阅读。

李世民在带走《兰亭序》之前也干了几件好事,让人对《兰亭序》又是临摹又是钩摹的,留下了不少复印件。但毕竟离我们现代有些遥远,而即使是《兰亭序》的复制品都是后世争抢的至宝,因此到我们现在,留下来的有价值的《兰亭序》复制品没多少了,大概分为两大类:一类是双沟廓填的墨迹摹本,以唐冯承素的《神龙本兰亭序》最为精致,堪称神品;还有一类是李世民让几个书法名家临摹的作品,后来刻成碑刻,然后反复拓了很多复印件。碑刻摹本以欧阳询临摹的《定武兰亭本》为最佳。

兰亭序现在在哪里(兰亭序现在在哪里保存)-图1

《定武兰亭》的刻石在宋代靖康之变中遗失,后来很多人根据《定武兰亭》的拓本,有复刻了很多石刻。最后就是刻了又拓,拓了又刻,于是后来就面目全非,真假难辨了。目前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宋拓本《定武兰亭》最好。

《神龙本兰亭》是唐人冯承素采用双沟廓填的技术复制的。所谓双沟廓填就是用黄蜡纸覆在原作上,对着光源用极细的笔在黄蜡纸上小心的钩出原作的轮廓,然后再填墨完成。古人用这种方法复制出来的作品可以说仅仅就“下真迹一等。”我们现在能看到唐之前的法帖很多都是唐人用这种技术复制出来的。例如王羲之的《丧乱帖》、《奉橘帖》等等。

而这些复制品如果不是用高度放大镜是很难看出来的,可见古人的智慧有多厉害。后世很多书画的赝品也很多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山寨出来的。

我们知道,《兰亭集序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,但是据史料记载,《兰亭集序》原稿有很大可能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品而永远的无法重现天日。那么在古代没有复印机,兰亭集序原稿也早就消失的情况下,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?

兰亭序现在在哪里(兰亭序现在在哪里保存)-图2

其实这也与唐太宗有关。

相传唐太宗对于《兰亭集序》非常的热爱和痴迷,每天都要把玩几番,甚至得到《兰亭集序》的手段也不太光彩,可见一代明君对于一代名作的喜爱之情。

而既然是好东西,唐太宗当然想让其更好的存留和保护起来,于是便找来了当时最著名的几个书法家来临摹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冯承素采用“双钩画法”所摹写的,而现在流传下来的和我们学习欣赏的也是这个版本。而如今冯承素的摹本也成了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,由此可见《兰亭集序》那登峰造极的艺术价值。

真的是令人惊叹的,摹本尚如此珍贵且广为流传,要是真迹现世,不知要陶醉多少书法和艺术爱好者。王羲之被称为“书圣”当之无愧!

兰亭序现在在哪里(兰亭序现在在哪里保存)-图3

我是萌之帆,热爱文化的小青年。

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是怎么消失的呢?

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确实早已经失传,他的《兰亭序》真迹先是传给了他的七世孙智永的手里,智永是一个和尚没有后代,便把《兰亭序》真迹传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辩才,当时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过王羲之的书法,是王羲之的忠实的粉丝,便派人从辩才和尚哪里骗回了兰亭序,据说唐太宗死后把《兰亭序》带进了自己的陵墓,也有人说后来《兰亭序》又被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偷了出来,放进了自己的陵墓,反正从此以后《兰亭序》就这样在江湖上消失了。

不过幸运的是,李世民得到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以后并没有自己独享,而是和朝中的大臣和王公贵族们分享,他让人复制了很多本分给大臣们,我们今天看到的其实是王羲之《兰亭序》的复制本。其中冯承素的复制本和真迹最为接近,我们平时练习的《兰亭序》就是冯承素摹本《兰亭序》。

那么,当时并没有复印机,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?

那时候其实有复制技术,比复印机还厉害,只不过要费很大的人力功夫。当时的技术叫“硬黄响拓”和“双勾填墨”。

“硬黄”是一种纸,它的上面涂了蜡,是半透明的,“响”的意思就是向着阳光,大概的过程就是就是用半透明的纸对着阳光,把书法作品每一个字的外轮廓用勾线笔画出来,然后再往里面填墨。好的拓工基本上能做的和原作一模一样。

为什么冯承素的版本好呢?

因为双勾完以后,需要往空心字里面填墨汁,这需要对于书法有很深的理解,同时拓工也需要会书法,而冯承素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,现在出土的冯承素的墓志铭就证明了这一点,它对于书法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理解比较深,自己会书法才能拓出原作的精气神来。


谢谢邀请,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点个赞,关注一下啦。

古代没有复印机,兰亭序原稿早就消失,现在看到的兰亭序是如何流传下来的?

古代没有复印机,但他们有摹拓技术。以双钩制模,然后填墨。这种方法,叫做”双钩墨填”。也称为“郭填”。这种技术在唐代非常成熟。高明的工匠,所制的模达到了乱真的程度。贞观时期,李世民的宫廷中,有专门的拓书人。赵模,韩道政,诸葛贞,冯承素四人,就是郭填的佼佼者。我们现在看到的《兰亭序》,传说为冯承素所摹。当时便有“下真迹一等”的赞誉。

唐太宗一生酷爱王羲之书法。除了王羲之问疾悼丧的书信外,全部搜罗殆尽。其中,《兰亭序》又是他的至爱。他让赵模,韩道政,诸葛贞,冯承素分别摹拓《兰亭序》,赏赐给王公大臣。真迹则作为陪葬品,一起埋入昭陵。

现存于北京故宫里的《兰亭序》摹本,虽然不是王羲之真迹,但其高度的还原了《兰亭序》的全貌,形神逼真。在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巨变之后,奇迹般的和褚遂良、虞世南临写的《兰亭序》一起保存在故宫博物院。

现在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《兰亭序》还有许多争论。有认为是后人临的,理由是其中的毛笔虚锋是任何摹拓都无法模仿出来的。也有人认为是冯承素采用了临与摹的方式。更有人认为《兰亭序》完全就和王羲之无关,是隋唐时的人冒名写的。其实不要想太多。要去证明一千好几百年前的真伪,非个人的能力可以完成。《兰亭序》一千多年都没有人怀疑出自王羲之之手。现在的人怀疑的东西,又岂止是《兰亭序》一件!

在古代,文艺作品多流行于上层社会,而所用材料又多是纸张、绵帛或者竹简等,这让文艺作品的流传变得颇为困难。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,就让无数典籍被付之一炬,令人惋惜。《兰亭集序》作为书圣王羲之的得意之作,同样面临流传艰难的困境。原稿早已丢失,又未被大批量复印,那《兰亭集序》是如何流传至今的呢?

《兰亭集序》虽然原稿已失,临摹本却并不少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本就名扬天下,他的《兰亭集序》更是有如神助。他去世之前,将《兰亭集序》视为传家之宝,传于后代。唐太宗时期,已经传至辩才和尚。由于酷爱王羲之书法,李世民将王羲之的真迹视若珍宝。《兰亭集序》作为举世罕见的佳作,李世民对它更是觊觎,他最终设计拿到了真迹。李世民得此佳作,便想与王子群臣共赏。他令宫中拓书人临摹数本,赠予臣下,一时间引得“洛阳纸贵”。王羲之作品本就难得,就算是临摹也价值千金,加之帝王御赐,这些临摹本都被珍之重之,自然也就流传下来。

除了临摹于纸上的《兰亭集序》,还有刻于石上的。石上刻字,不易腐朽淡化,自然容易流传。唐太宗当年不仅下令让宫人临摹,还让欧阳询将其拓于石上,立于学士院。欧阳询的《兰亭集序》的石刻帖本,也是存世最佳的。此石曾被契丹所得,掠夺北上,但是中途又流落在定州,庆历年间才被发现。此石被呈入宣和殿,金兵入汴梁后不知所踪。直到明朝时,寺僧淘井时,发现石刻,但是已经缺失一角,后来又被人一摔为三。这就是定武兰亭序。不过就算如此多灾多难,石刻也总算流传至今,这也跟书写的材质息息相关。

《兰亭集序》的临摹本并非只在国内留存,在海外也有,这也让《兰亭集序》不易成为绝迹。赵孟頫乃是宋末元初的大书法家,其书法成就极高,行书更是著称于世。赵孟頫赶往大都赴任时,朋友为其送别。好友独孤淳朋与吴森恰好都携带了《兰亭集序》的摹本,如此一来,赵孟頫得以观赏两本佳作。在途中,赵孟頫临写了《兰亭集序》。但是令人可惜的是,后来发生火灾,此本仅余三小片拓片,也流落到了日本。现在仍然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。

王羲之乃是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,作为其得意之作的《兰亭集序》自然也被看作珍宝,无论是临摹本还是石刻本都被典藏。何士英乃是明朝声名远扬的清官,皇帝曾将定武兰亭序赠予他。何士英携此刻石回到故乡东阳,珍藏此石。后来东阳县令欲将其偷走,却被发现,恼羞成怒下将其摔为三瓣。后来,刻石更是被严加保管,何家三房一人一块。只有修族谱之时,此石才被合为一块。然后拓印,赠给好友。《兰亭集序》被如此珍重,流传下来自然不难。

秦火虽然烧毁了无数典籍,但《诗经》等经典不毁,《兰亭集序》纵使多灾多难,也终归为后人所见。追根到底,能够令它们流传下来的还是其艺术魅力。正因为其艺术魅力,人们才愿意将其视若珍宝,甚至以生命看护。

文献流传有很多途径,比如秦末焚书坑儒,汉代恢复儒家经典就是靠着当时人们的记忆背诵然后再记录下来。这种记录不准确演绎的成分大,比如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大战,细节肯定有问题什么风伯雨师,但打仗了是肯定的。

还有就是文字记录,甲骨文,金文,石鼓文。你听说过摩崖石刻吗?比如说陕西宝鸡的石鼓(鹿鼎记里提到过),西安碑林,陕西汉中的汉魏十三品。竹简,丝帛,兽皮,都可以记录。只要能流传下来。

还有就是实物也能记录一部分信息,比如腿骨做的笛子是咱们考古挖出来的,通过这个就知道咱们祖先对音乐的起源是很早的。

所以记录一篇兰亭集序没啥。只要古人想把它记录下来,就一定有办法。

最后,就是我很自豪我们中华文明,早早就有文字了。不像西方伊利亚特,奥德赛都是口传历史,我们文明的时间比他们长的太多了。
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兰亭序现在在哪里保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

本站非盈利性质,与其它任何公司或商标无任何形式关联或合作。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:83115484#qq.com,#换成@就是邮箱
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ippingpointmediastudios.com/news/17181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